
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不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这不仅能方便您与我进行深入讨论和分享,还能带给您不同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如果荆轲成功刺杀了秦王,历史的进程很可能会彻底改变。然而,荆轲最终失败了。在距离秦王只有咫尺之遥的时候,他被反杀。大殿内没有其他佩刀的大臣,而嬴政因惊慌失措未能及时指示士兵进殿,结果荆轲未能如愿。而这一切,究竟是因为荆轲自身的不足,还是秦王的武艺过于高强呢?
《史记》对荆轲的身世有过描述:“荆轲者,卫人也。其先乃齐人,徙于卫,卫人谓之庆卿,而之燕,燕人谓之荆卿。” 荆轲的先祖来自齐国,后迁至卫国,荆轲自此便自认是卫国人,卫国人称他为庆卿,而在燕国,他则以荆卿为名。年少的荆轲,喜好读书与习剑,曾试图凭借剑术打动卫元君,但未能得到重用。后来,荆轲辗转各国,在榆次与著名剑客盖聂论剑时,盖聂认为他志向高远,但剑术却未必高超。两人论剑时有诸多分歧,因此荆轲便离开了。
经过长时间的游历,荆轲最终来到了燕国,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挚友高渐离和田光。高渐离以击筑为乐,每次击筑时,荆轲总会随歌而唱,两人很快便成了深交。田光则对荆轲极为赏识,认为他有非凡的勇气和胆略,足以承担重大使命。
展开剩余82%当时,秦国通过连横政策,正在攻占六国。大将王翦已攻破赵国的国都,赵国灭亡后,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燕国。为了避免国破家亡,燕国太子丹密谋刺杀秦王,企图逼迫秦王立下盟誓。那么,谁能完成这个任务,便成了当务之急。
太傅鞠武推荐了田光,然而田光因为年迈体弱,无法完成任务,便推荐了年轻的荆轲。为了保证计划的机密,田光最终以自刎来表达自己对太子丹的知遇之恩,并促使荆轲接受了这一危险的任务。
有了合适的刺客人选后,如何执行刺杀成为了头等问题。此时,嬴政悬赏高价,要求获得叛将樊於期的人头,而樊於期恰好在燕国避祸。荆轲提出,以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献礼,来获得秦王的信任。可是,太子丹拒绝了杀樊於期的提议。荆轲便自行去找樊於期,向他说明自己的计划,并承诺要帮助他报仇。樊於期答应了,最终自刎献头。
为了确保刺杀计划万无一失,荆轲还需要一把合适的武器。当时赵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师叫徐夫人,他铸造了一把锋利无比的短剑,荆轲用百两黄金购买,并让工匠用毒药淬炼剑身,实验结果证明,这把剑稍微割破皮肤便会致命。
为了协助刺杀计划,荆轲还招募了一位少年助手秦舞阳,秦舞阳曾因杀人案而声名狼藉,但他是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,具有虎胆。除了秦舞阳,夏扶和宋意也曾是备选人员,但最终秦舞阳被选中。田光之所以看重秦舞阳,除了他的血统背景外,还有他激动时脸色发白,这种肤色不容易被察觉。
然而,最终他们的计划也并非如预想般顺利。让我们回顾一下刺杀秦王的原定场景:荆轲先献上樊於期的人头,得到秦王的信任,然后秦舞阳献上地图,两人一起展开地图,趁秦王分心时,秦舞阳将拿出毒剑,刺杀秦王。似乎,这是一场天衣无缝的刺杀。
临行之际,太子丹带领所有知情之人身穿白衣,在易水旁送别荆轲。高渐离击筑时,荆轲和他一同唱道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以表决心不再回头。荆轲出发后,太子丹急忙求天象占卜,结果天上出现一道白虹,但并未贯穿太阳。古人认为,白虹贯日意味着臣子成功刺杀君主,看到这道白虹,太子丹心情变得愈加焦急,认为计划恐怕不会成功。
到达秦国后,荆轲与秦舞阳首先拜见了嬴政宠臣蒙嘉,蒙嘉为两人向秦王进言,表示燕国愿意投降,并献上樊於期的头颅及地图。嬴政听后非常高兴,便安排宴席接见这两位使者。在宴席上,荆轲捧着樊於期的头,秦舞阳则带着地图,两人走上咸阳宫台阶。秦王以九宾之礼接待,朝堂上大臣云集,秦舞阳见到如此场面,心生恐惧,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。荆轲便以“北蛮夷之人,未尝见天子”搪塞过去。
荆轲开始进献地图,随着地图慢慢展开,图穷匕见。然而,荆轲并没有立刻刺杀秦王,而是试图用武器劫持秦王,逼他签署归还土地的契约。这一举动为秦王争取了逃跑的机会。嬴政迅速反应,跳起挣脱开荆轲的抓握,并且开始逃跑。由于当时的法令不允许大臣佩剑,嬴政的佩剑一直没能拔出。
巧合的是,夏无且刚好在场,他投掷药囊,使荆轲停顿,嬴政抓住时机拔出了佩剑,砍断了荆轲的左腿。荆轲拼尽全力,刺向秦王,但最终只刺中了柱子。嬴政怒不可遏,连砍八剑,将荆轲反杀。
临死之际,荆轲背靠柱子,气力将尽,他愤怒地斥责秦王:“事所以不成者,以欲生劫之。” 在大臣们的合力追击下,荆轲最终被斩杀。
荆轲刺杀失败的原因,在于他一开始便抱有生擒嬴政的幻想,打算逼迫他签署契约。然而这一计划本身就存在问题。如果荆轲从一开始就决定刺杀秦王,或许历史会因此改写。但可惜,错失了最重要的机会。
这场刺杀失败,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剑术不足,也因为秦舞阳的恐惧心理,以及计划本身的天真。假如他们一开始就决定刺杀秦王,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有所不同。然而,历史已成定局,荆轲的悲剧也因此永远镌刻在了史册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